大叔我要

繁体版 简体版
大叔我要 > 她眼底的星轨 > 第17章 高地来信

第17章 高地来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爱丁堡威弗利车站的拱形玻璃顶棚将晨光过滤成斑驳的光影,洒在温翎的相机镜头上。她调整着光圈,试图捕捉蒸汽火车进站时烟雾与阳光交织的瞬间。俞瑾言站在她身后,一手提着两人的行李,一手护着她不被匆忙的旅客撞到。

"爱丁堡到威廉堡的列车即将进站..."广播里的苏格兰口音醇厚如威士忌。

温翎按下快门,蒸汽与晨光在底片上定格成永恒。这是他们"边界之旅"的第一站——苏格兰高地,一个被俞瑾言称为"光影与传说交织之地"的地方。

车厢里弥漫着老式火车的木质香气和咖啡的醇厚。温翎贴着窗户,镜头追逐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城堡废墟上的乌鸦,牧羊人和他的边境牧羊犬,突然出现的湖泊像一块被随意丢弃的镜子...

"下一站是克鲁顿湾,"俞瑾言从笔记本上抬起头,"据说那里的悬崖是观察光影变化的绝佳地点。"

他手边摊开着几封手写信件——来自伦敦的马克、林教授和小森。即使在旅行中,他们依然与"晨光之家"保持着密切联系。小森的信尤其令人惊喜,是一幅彩色铅笔画,描绘了中心里孩子们上课的情景,背面是歪歪扭扭的字迹:"温老师,俞老师,我教莉莉用温度笔画画了。"

火车在小型站点短暂停留。温翎趁机下车活动筋骨,拍下站台上一个穿苏格兰裙的老人演奏风笛的身影。俞瑾言则与站长攀谈起来,不一会儿便带着两张手写便条回来。

"站长推荐的民宿,"他得意地晃了晃纸条,"和他女儿开的家庭餐厅。"

这种即兴的发现成为他们旅行的主旋律。没有严格计划,只有大致方向,随时为意外的风景和人情停留。温翎的相机储存卡很快就被填满——不仅是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多的是那些细微的、转瞬即逝的瞬间:民宿老板娘揉面团时飞扬的面粉,老渔夫修补渔网时专注的皱纹,酒吧里听故事的孩子们发亮的眼睛...

第三天清晨,他们徒步前往一个偏远的湖泊。浓雾笼罩着山路,能见度不足五米。温翎却兴奋不已,这种朦胧感正是她一直想尝试拍摄的效果。

"小心脚下,"俞瑾言走在前面,不时回头确认她的安全,"据说这片沼泽..."

话音未落,他的右脚突然陷进泥沼,整个人倾斜着往下沉。温翎本能地扑上前抓住他的手,却被惯性带得一起滑向沼泽边缘。

千钧一发之际,俞瑾言抓住了一丛坚韧的帚石楠,另一只手紧紧搂住温翎的腰。两人狼狈地爬回安全地带,满身泥泞,却因为劫后余生而大笑不止。

"这就是你说的'小心脚下'?"温翎喘着气,拍下俞瑾言泥浆斑驳的眼镜。

"至少我们有了独家冒险故事。"俞瑾言试图擦拭镜片,却让泥渍扩散得更广。

浓雾不知何时散去了,阳光突然倾泻而下,照亮了整个山谷——他们正站在一个无名湖泊的边缘,湖水呈现出不可思议的碧蓝色,周围群山环抱,宛如仙境。

温翎忘了呼吸,本能地举起相机。俞瑾言则静静站在她身后,看着这个画面——摄影师与她的仙境,比任何风景都更值得记录。

回程路上,他们误入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村民们正在筹备一年一度的"故事之夜",热情地邀请两位陌生人留下参与。夜幕降临,大家围坐在篝火旁,轮流讲述关于这片土地的传说。

"最精彩的部分是,"白发苍苍的老村长解释,"每个故事都必须有真实的影子,但又要有想象的翅膀。"

温翎和俞瑾言相视一笑——这不正是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吗?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寻找平衡点。

轮到他们分享时,俞瑾言讲述了"晨光之家"的故事,而温翎则展示了几张照片。村民们惊叹于这个远在中国的项目,特别是看到小森的绘画时。

"那个孩子,"老村长眯起眼睛,"他有特殊的眼睛,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夜深了,他们被安排在一间由谷仓改造的客房里。月光透过天窗洒落,温翎躺在床上翻看这几天拍摄的照片,俞瑾言则伏在窗边的小桌上写信——他坚持每天给"晨光之家"写一张明信片。

"马克回信了,"他突然说,"伦敦那边希望我们延长行程,去参观几个社区艺术项目。"

温翎坐起身:"你觉得呢?"

俞瑾言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我在想...也许我们可以考虑更长期的合作。"他转向她,月光勾勒出他棱角分明的轮廓,"伦敦艺术委员会提议设立一个'边界基金',支持类似'晨光之家'的项目。"

温翎沉默了片刻。这个提议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更多旅行,更多不确定性,但也可能是更大的影响力。

"我们不必现在决定,"俞瑾言轻声补充,"只是把它放在可能性清单上。"

温翎下床走到窗边,与他一起仰望高地的星空。这里的光污染极少,银河清晰可见,无数星辰像撒在黑色天鹅绒上的钻石。

"记得我们第一次合作时,"她轻声说,"你说我的作品太完美,缺少真实。"

俞瑾言点点头:"而现在,你的镜头捕捉的真实正在改变世界。"

温翎靠在他肩上,两人静静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刻。明天他们将前往更北的斯凯岛,后天或许会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或一个路人的建议而改变行程。这种不确定性曾经让她焦虑,现在却成了冒险的一部分。

清晨,他们告别村民继续北上。老村长送给温翎一小袋当地特制的显影草药("比你们城里买的化学药剂强多了!"),给俞瑾言则是一支用漂流木雕刻的钢笔。

"给讲故事的人,"老人眨眨眼,"和记录故事的人。"

火车再次启程,穿过连绵的群山和湖泊。温翎翻看着这几天的收获——数百张照片,每一个都是时光的切片,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光影与生命的交织。而俞瑾言的笔记本上也写满了观察和构思,有些将成为下一篇文章的素材,有些或许会孕育出新的项目。

"看,"俞瑾言突然指向窗外,"彩虹。"

一道完整的彩虹横跨山谷,两端恰好落在两座古老的石桥上,宛如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通道。温翎迅速举起相机,同时感觉到俞瑾言的手轻轻搭在她肩上——这是他们共同见证的又一个边界时刻,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他们各自的世界交融之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