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我要

繁体版 简体版
大叔我要 > 澄水如鉴 > 第136章 结起薄痂

第136章 结起薄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听说姑娘腰受伤了,现下可好些了?”

“比前几日好多啦,已经能下地走了。”赵缭说着向前凑了凑,笑容展开的一瞬,半张陷在阴影中的脸也露了出来。

也就是在那一瞬,播撒在李谊身上空洞的烛光有了切实的温度。

“先生呢?听闻先生……家里有些事情。”

“嗯……”李谊接过江蘼递来的茶,道了谢,垂眸轻声道:“家里有老人去世了……”

说完,李谊快速端杯喝了口茶,放下茶杯时别过脸,眼眶隐隐发红。

在黑夜和烛火的缝隙间,岑先生肉眼可见的消瘦了。

赵缭心中发酸,好想轻轻拍拍先生,但也只是诚恳道:“生老病死无法逆转,但思念之情不隔阴阳。请先生节哀,多多保重。”

“多谢……”李谊轻声道,喉中已有异样。

尽管心疼,但赵缭还是灵敏地疑惑一下。岑恕母亲早亡,父亲也在两年前去世,他被赶出盛安岑家。

调查中,他并无其他关系密切的亲眷。

“一定是您很亲的亲人吧。”赵缭诚挚看着李谊,不动声色地发问。

李谊默然点点头,又摇了摇头,“是书塾里为我启蒙的夫子。若说亲,我与夫子并无血缘。

但夫子倾囊相授,待我至真至诚,如父如师如友,是我最敬最亲之人。”

李谊低着头,泪如雨下。

“岑某所痛,不止在于夫子故去,更在于夫子于我,恩重如山。可我对夫子,无一相酬……”

这番话,李谊对李诤在内的任何人,都没提起过一个字,不知为何今夜对江荼,竟将心里话脱口而出。

说完,李谊心中却暗悔,不该将自己的伤悲加于江荼。

于无忧无虑的江荼而言,这样的感情太遥远,他这样无遮掩的伤悲,她若无法帮助劝导排解,心中难免为难有愧,岂不是给她平添了负担和沉重。

李谊努力平复情绪,轻咳一声后,勉强撑出一抹笑意,想岔开话题。

可抬头的一瞬,对上江荼双眸的一瞬,他看见的,是和他同样的泪流满面。

烛光映泪光,晶莹跳动。

她双眼通红认真看着他,眼中有怜有痛,泪光跃动的每一下,都是感同身受。

李谊见江荼落泪,登时慌了神,也顾不上什么礼节,连忙起身快步到床边,俯身蹲在脚踏外,从怀中掏出手帕递上。

“怎么了阿荼?”李谊急中嘴一快,不察竟把“江姑娘”唤做“阿荼”。

赵缭默默接过手帕,垂着眸一时泣不成声。

她不懂师生之情,但听岑恕这番话的时候,她耳朵全是荀煊面对皇上逼供时,宁可无命还乡,仍字字铿锵的那句话。

“终臣一生,奉守己心,百折不悔。门外学子,苦读圣贤,只为经世济民。卑臣不愿这些洁净之物,成为构陷他人清白的利器。”

“七皇子,不是崔氏子,是李姓儿。”

“他在夹缝之中,还是长成了磊落君子。”

“求陛下回头看看他……”

因为见过荀煊临死为李谊的陈情,赵缭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懂得,李谊和荀煊的情感。

更懂得失去恩师的痛苦,无异于前路失去引路人,茫茫汪洋失去明灯。

更懂得自己做了什么。

她不能哭李谊,也没有哭荀司徒的立场,但哭岑先生,有什么不可以。

难言的痛苦,原本只能默默承受的痛苦,被理解被感同身受的刹那,伤口上好像结了一层薄薄的痂。

可与此同时,看着江荼的泪颜,李谊心中的另一处,却疼了起来。

“对不起阿荼,其实我……”李谊仰视着江荼,轻声开口,想安慰她两句时,却被江荼轻轻落在他额上的手戛然止了话头。

这柔和一抚,不带任何爱欲,不带丝毫挑逗。

就只是温度的传递,只是怜惜。

李谊怔怔仰视江荼,不知从她眼中看来,悲伤如泉,从他眼中溢出。

而在赵缭的手中,他的皮肤是带有温度和肌理的触感,不再是那光洁如玉的丝绸般无暇。

“先生……请您节哀……”

节哀,不再是一句固定的说辞。而真正能代替珍重一词,传达厚重的珍视。

李谊低着头重重的点头,发端抖动时,如孩子般乖巧。

赵缭回过神,自觉失态得收回手,不动声色得清了清嗓子,故作委屈道:

“以为伤都好了呢,没想到一动还是这么疼,在先生面前丢人了。”

李谊突然想什么,起身拿过桌上的包袱,复蹲在床边,一样一样将立面的东西取出来。

“这是一个腰垫,姑娘可以系在腰上保护伤口。”

赵缭接过来一看,柔软的布料、柔软的棉花,明显笨拙却密密实实的针脚。

“这不会是您自己做的吧?”赵缭惊喜道。

李谊抱歉地点点头道:“是不太好看……”

“怎么会!”赵缭立刻将被子推开一些,当场就绑在了腰上,眼睛里的喜欢不加掩饰:

“好软好舒服呀,这样干活的时候带着也不碍事!先生您的手可太巧了!

只是您这么悲痛的时候,还劳您给我做这些……”

李谊淡淡笑着摇摇头,疲惫却真实。

“倒也可分散些注意。”说着李谊又取出一个鼓鼓的药包,“这是请一位郎中开的缓解腰上的方子,抓了十副药。

不知道有没有效果,姑娘全当一试吧。

还有这个,在盛安的时候,随处得了一本茶书残卷,也不甚完整,姑娘瞧着解闷吧。”

赵缭接过茶书一看,是一本残损的《茶决》。

辋川封闭,每每岑恕回盛安,总有乡亲们托他带些稀罕的药材,或是时兴的布料、书卷。

但有所托,岑恕无有不尽心采办的,还常常寻些紧缺的种子、兽药分给需要的人。

可《茶决》已经失传几百年,多少茶师终身所求,仍无所获。想要凑齐这两卷,不知费了多大的力气。

捏着茶书,看着岑恕,赵缭鬼使神差道:

“先生,您能同我讲一讲须弥吗?”

“须弥?”李谊出乎意料,“怎么突然想起须弥了?”

赵缭已回过神来,自觉失言,展颜自然道:“今日去茶楼坐了半日,‘须弥’这个名字可把我耳朵都磨疼了。

好像每个人都在说她,就连张家的哑巴哥哥,就算说不出,也在旁边听得起劲。我听来也十分好奇。

先生您就和我说说嘛。”

明知是错,赵缭却不想纠正,笑容微淡,追述道:“关于须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