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避位奔吴,文王武王方兴;阖闾弑僚夺位,威服荆楚;夫差胜齐却杀伍子胥,亲信伯嚭终致亡国。感怀太伯让贤之德,作《吴世家》首篇。
姜尚出身卑微,终佐文武定周;白发耄耋受封营丘,坚守柯邑之盟,桓公九合诸侯称霸。后田氏争权,姜齐覆灭。敬太公之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篇。
周公制礼作乐,天下归心;辅佐成王,诸侯朝周。然隐桓之际三桓专权,鲁国日衰。念周公金縢藏册之忠,作《周公世家》第三篇。
召公安定东土,甘棠遗爱;燕王禅让引发子之之乱。遂作《燕世家》第四篇,载召公仁德之化。
管叔蔡叔辅武庚复商,疑周公摄政终致叛乱。然文王十子维系宗周,念管蔡悔过之心,作《管蔡世家》第五篇。
舜禹后裔享祀不绝,周封陈杞延续先德。楚灭陈,田代齐,问"舜之血脉何在"?遂作《陈杞世家》第六篇。
康叔收殷遗民,酒诫铭鼎;卫宣公夺媳,蒯聩弑母,国势日衰。然卫角公独存至秦末,念《康诰》训诫,作《卫世家》第七篇。
箕子忠谏为奴,微子继封宋国;襄公泓水败绩犹守礼,景公谦德感退灾星。暴君剔成亡国,作《宋世家》第八篇。
叔虞封唐,武公灭族;骊姬乱晋五世,重耳流亡终成霸业。后六卿专权,晋室衰亡。赞文公受赐圭瓒,作《晋世家》第九篇。
重黎掌火正,吴回继其职;鬻子辅佐殷商末世,熊绎受封荆楚。庄王仁德,复立陈国;赦郑伯、退楚师显霸主胸襟。怀王客死秦国,子兰陷害屈原;亲佞信谗终致楚亡。赞庄王仁义,作《楚世家》第十篇。
少康之子避居南海,断发文身守禹庙;勾践卧薪尝胆,用文种范蠡灭吴尊周。遂作《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篇,彰蛮夷修德之志。
郑桓公东迁得史伯之谋,却盗割周禾招致非议;祭仲专权致国衰,子产仁政续贤名。终为韩所灭,念厉公助周惠王复位,作《郑世家》第十二篇。
造父善御获封赵城,赵衰佐晋文公称霸;赵襄子灭智伯,武灵王饿死沙丘宫。赞赵鞅平周室之乱,作《赵世家》第十三篇。
毕万封魏得卜者预言,魏绛和戎狄;文侯尊子夏,惠王自大失地。信陵君遭疑,魏终亡于秦。念魏武子佐晋文之功,作《魏世家》第十四篇。
韩厥存赵氏孤儿,昭侯用申不害变法;然疑韩非不用,终为秦所破。赞韩氏辅晋匡周室,作《韩世家》第十五篇。
陈完奔齐施阴德,五世而掌国政;威宣二王尊周室,王建贪地迁共县。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篇,载田氏代齐始末。
周室衰微,孔子重修六经,匡正乱世,为天下立礼仪法度。遂作《孔子世家》第十七篇,尊万世师表。
暴秦失政,陈胜首举义旗,天下云集响应,终亡秦室。作《陈涉世家》第十八篇,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薄姬幸临成皋台,窦氏因代王显贵;栗姬骄横失后位,卫子夫谦德终为后。作《外戚世家》第十九篇,记后宫浮沉。
刘邦封弟刘交镇楚地,都彭城固江淮;刘戊参与七国之乱,刘礼续封守宗藩。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篇。
汉朝初立时,高祖刘邦的亲族稀少。刘贾随高祖征战四方,却在英布叛乱中丢失了荆、吴封地;刘泽用计激起吕后信任,被封为琅邪王,后因轻信齐王承诺而失去封地,最终入关中拥立汉文帝,得以恢复燕王之位。在天下未稳之际,刘贾、刘泽以宗室身份守护汉室,成为屏障。因而作《荆燕世家》第二十一篇。
天下初定时,高祖子嗣尚少。齐悼惠王刘肥作为长子镇守东方,其子哀王刘襄起兵讨伐吕氏,但因权臣驷钧暴虐不得人心,未能入主长安。后来齐厉王刘襄□□引发内乱,主父偃趁机干预。太史公赞颂刘肥一脉作为汉室肱骨,因而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篇。
楚汉相争时,项羽大军长期围困荥阳。萧何坐镇关中,统计户籍补充兵源,保障粮草不绝,更以仁政使百姓心向汉室。因而作《萧相国世家》彰显其功第二十三篇。
曹参随韩信破魏、平赵、克齐,奠定胜楚基础。继任丞相后延续萧何政策,使百姓安居。太史公赞其不居功自傲,因而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篇。
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无形之间,处理危难举重若轻,成就大业细致入微,不图名利而功在千秋。因而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篇。
陈平六献奇计助刘邦得天下,诸侯归附;吕后专政时智保刘氏,终安社稷。因而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篇。
周勃在吕氏之乱中违常规而行权变,平定叛乱;周亚夫在七国之乱时扼守昌邑牵制叛军,委梁国抗敌。因而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篇。
七国叛乱时,梁国死守睢阳屏障京师。梁孝王虽恃宠骄纵险遭祸患,但其抵御吴楚之功值得记载,因而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篇。
景帝五子分封后,宗室和睦,诸侯各守本分,僭越之事渐少。因而作《五宗世家》记录这段宗藩相宜的时期第二十九篇。
三位皇子受封为王的册封文书文采斐然,因而作《三王世家》第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