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我要

繁体版 简体版
大叔我要 > 史记节选 > 第96章 太史公自序2

第96章 太史公自序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阴阳家将四季轮转、八方方位、十二星次、二十四节气都附会上吉凶禁忌,宣称顺应这些规律就能昌盛,违背者即使不死也会败亡——这种说法未必全然正确,因此批评他们"使人行事拘谨多畏"。不过他们强调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确实是自然运行的根本规律,违背这些时序就无法建立社会秩序,所以说"四季运行的纲常不可废弃"。

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准则。但这些经典及其注释浩如烟海,几代人都难以通晓其学问,毕生精力也难穷尽其中礼仪,因此评价其"广博而难抓要领,费力却收效甚微"。不过他们确立的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的伦理体系,却是任何学派都无法取代的社会基石。

墨家推崇尧舜之道,这样描述圣王生活:"殿堂不过三尺高,土阶仅有三层,茅草屋顶不加修剪,木椽子不经雕琢。用陶碗吃饭,喝野菜汤,夏天穿葛布衣,冬天披鹿皮裘。"他们主张丧葬用三寸薄棺,哭丧不可过度哀痛,要求全民遵循这种简朴丧礼。若真如此推行,尊卑差异就会消失。但时代变迁事务不同,所以批评其"节俭主张难以普遍实行"。不过他们"加强生产、节制用度"的理念,确实是实现百姓丰衣足食的根本途径,这是墨家的精华所在。

法家不分亲疏贵贱,一切以法律为准绳,这固然能暂时强化统治,却斩断了人伦温情,因此评价其"严酷而缺乏仁爱"。不过他们确立的"君主至尊、臣属卑下,职权界限不容僭越"的原则,仍是维护统治的必要框架。

名家热衷于纠缠名相概念的辨析,使人陷入逻辑迷宫而背离真实,因此批评其"苛察细节却丧失本质"。但他们强调的"循名责实、验证事理"的思维方法,仍是值得重视的治国之术。

道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主张看似简单却内涵深邃。其学说以虚无为根本,以顺应自然为法则。没有固定模式,不设僵硬框架,因而能洞察万物本质。既不超前冒进,也不滞后保守,故而能主宰万物变化。看似没有法度,实则因时制宜;看似缺乏标准,实则与物相合。所以说:"圣人不会固守旧制,而是把握时势变化。虚空是道的常态,因循是治国的纲领。"当群臣各司其职时,君主只需考察其言行是否相符:言行一致者予以重用,名不副实者弃之不用。如此奸邪不生,贤愚自现,黑白分明。只要遵循这个原则,治国自然成就大业。这才是契合大道的境界——混沌无形,光照天下却又归于质朴。

人的生命依托于精神与形体的统一。精神过度消耗就会枯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衰败,形神分离就意味着死亡。死者不可复生,离散不可重聚,因此圣人珍视形神调和。由此看来,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载体。不先安定自己的形神,却空谈"我有治国良方",这怎么可能实现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