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我要

繁体版 简体版
大叔我要 > 梁祝之回归 > 第33章 33今生-安抚流民

第33章 33今生-安抚流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此次向北征战,马文才在青州乐安郡设立了驻扎点。他心中早有盘算,第一步便是要彻底拿下青州。

此时的青州局势复杂,下辖县城叛乱本应由青州太守负责镇压,然而半年前,青州太守因被参奏贪污治水银两,已被押解进京审问。太守一职至关重要,当今皇帝既无出众才学,身边可用之人也寥寥无几,甚至至今尚无子嗣。朝堂之上,氏族势力盘根错节,皇帝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推上皇位的傀儡。在各氏族决出胜负之前,青州太守之位只能暂时空缺。不过,局势虽乱却也暗藏机遇,不出意外的话,这个位子最终会在元家、王家、司家之间产生。

元家书房内,烛火摇曳。元家主元珍端坐在太师椅上,手中握着一封密信,眉头紧锁。片刻后,他将信递给一旁的谋士,沉声道:“马文才在青州乐安郡的动作,你怎么看?”

谋士快速浏览完信件内容,沉思片刻后说道:“家主,马文才设立流民安置点,此举颇为高明。既解决了流民隐患,又能扩充自身势力。不过,他能否真正掌控青州,还未可知。”

元珍摩挲着扶手,眼神深邃:“桓秋是我元家外孙女儿,马文才有能力,我们自然要帮衬。但也要防着他野心过大,脱离掌控。”

“家主所言极是。” 谋士点头,“依我看,可先暗中观察他后续作为。若他能顺利拿下青州,我们再适时出手相助,在朝堂上为他说话。不过,王家和司家也盯着太守之位,必然不会坐视不理,我们需提前谋划应对之策。”

元珍微微颔首:“密切关注青州动向,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报与我知。同时,安排人手与马文才的人接触,试探他的态度和想法。”

“遵命。” 谋士拱手应下。

元珍等人退下之后,静静看着烛火,突然一笑,呢喃道,“没想到,桓泽没能如预料般出息,倒是给我生了个有想法的外孙女,嫁了个好外孙女婿。不错,不错。”

元家作为桓秋的外祖家,在元珍的默许下,若马文才展现出足够的能力,朝堂之上自会有人助力这位外孙女婿拿下青州。

虽然战乱发生在青州北海郡,但是当下的青州显然并不安稳。因着叛乱,北海郡稍微有些路子的人早都逃了出来,在那叛军起义之后,仍有大量的北海郡流民往外跑。此时乐安郡也受影响颇深。

征战途中,马文才所到之处皆是满目疮痍,因战乱、灾荒产生的大量流民涌入视线。这些流民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许多人拖家带口,眼神中满是惶恐与无助。马文才深知,若不能妥善安置这些流民,他们不仅会成为社会动荡的隐患,也会阻碍自己在青州站稳脚跟、发展势力。于是,他立刻召集下属商议对策。

“诸位,这些流民数量庞大,若不妥善安置,迟早会生乱子。” 马文才神色严肃,目光扫过帐中众人,“我打算在占领区域内设立流民安置点,先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

一位偏将面露难色,拱手道:“将军,设立安置点需耗费大量物资,如今我们的粮草储备也不算充裕,恐怕……”

马文才抬手打断他:“粮草的事我自有办法。我们可以先从周边郡县征调一部分,同时让士兵们节省口粮。另外,我打算组织流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日后也能补充军粮。”

又有一名参军问道:“将军,那些流民对官府多有不信任,如何让他们愿意听从安排,安心垦荒?”

马文才沉思片刻,说道:“先给他们分发食物和衣物,让他们填饱肚子、有衣蔽体。再挑选一些口才好的士兵,向他们说明我们的安置政策,承诺只要肯劳作,就有饭吃、有房住。对那些身强力壮且愿意加入军队的流民,给予优厚待遇,编入我们的队伍。”

商议完毕,马文才即刻下令执行。很快,在占领区域内,一排排简易住所搭建起来,热腾腾的米粥在灶台上翻滚,新缝制的衣物也陆续分发到流民手中。然而,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 “善意”,流民们大多持怀疑态度。

“这官府会这么好心?莫不是有什么阴谋。” 人群中有人小声嘀咕。

“是啊,以前受灾的时候,官府哪管过我们死活,这次说不定就是想骗我们去当苦力。” 另一个声音附和道。

尽管如此,饥饿还是驱使着部分流民试探性地领取食物。一位衣衫破旧的老者颤颤巍巍地走到施粥处,双手捧着粗陶碗,眼神中满是戒备:“这吃的真不要钱?吃完不会让我们干什么要命的活吧?”

负责施粥的士兵耐心解释:“老伯,您放心吃。将军说了,只要你们愿意跟着我们开垦荒地,以后就有稳定的饭吃,还能有自己的住处。”

随着时间推移,看到越来越多的流民在安置点得到妥善照顾,那些原本心存疑虑的人也渐渐放下戒心。马文才时常亲自到安置点查看情况,与流民们交谈。他承诺会保障大家的安全,给大家一个安稳的生活。在他的努力下,流民们开始主动参与开垦荒地,田间地头渐渐有了生气。

老百姓都是喜欢安稳的,让他们去卖力种田容易,甚至很多没有土地的人,会争先恐后去给自己开荒,毕竟,土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再苦也亏不了。

但是招募士兵就难了,都说穷当兵的,又说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如今这个世道,当兵是拿命拼,存活率低,不到万不得已,没人自愿去当兵。

因此当马文才开始招募士兵时,流民们全都聚集在临时校场周围,交头接耳。二十岁出头的张二柱攥着衣角,低声对同伴李三说:“当兵能有啥好?不过是给人卖命。” 人群中有人附和:“就是,说不定哪天就死在战场上,家里老小谁管?”

马文才登上高台,目光扫过众人:“我知道你们害怕,怕吃不饱,怕丢性命。但留在这,你们的妻儿依旧要忍饥挨饿。加入我的军队,每日两顿饱饭,每月还有五十文饷银,若家中有老弱,可优先安置到垦荒队,由官府照管。要是战死,家人的抚恤金也有二十五两。”

这话让人群安静下来。李三推了推张二柱:“要不试试?五十文能买不少米。” 张家兄弟多,有七个,感情也好,想到家里侄子侄女们那瘦弱的身子,还有破烂不堪的衣裳,战乱逃荒这一路上没了的亲人,张二柱咬咬牙,第一个走出队列:“五十文,干了!”

新兵入营后的头三天,马文才并未安排高强度训练,而是让老兵带着他们熟悉营地,分发厚实的粗布衣裤和草鞋。张二柱摸着衣服,对李三感慨:“这衣裳料子厚实,家里爹娘都还没穿过这么好的料子。要是哪天战死之后,这衣服能给爹娘捎过去就好了。”

李三家中有长辈活着回到家乡,多少知道些情况。他翻了个白眼,他们穿的衣服是这个看起来年轻的将军给的,但是往常打扫战场的时候,老兵油子们可不会把好衣裳给留下。

正式训练开始后,马文才亲自示范长矛刺杀动作,手把手纠正新兵姿势。“握稳了,刺出去要快准狠!” 他一边指导,一边讲解实战技巧。起初,新兵们动作生疏,张二柱因握不稳长矛,被木柄磕破了虎口。但看到马文才不厌其烦地教导,还安排军医为他们处理伤口,众人逐渐生出一丝感动,也是有贵人把他们当人看的。

半月后,马文才得到消息,青州山林中有一股土匪,时常劫掠周边村落。他决定让新兵参与首次剿匪行动。出发前,他站在队伍前:“此次行动,既是历练,也是守护百姓。若能立功,除了赏银,还能晋升什长,掌管十名士兵。”

剿匪过程中,张二柱所在小队负责包抄土匪后路。当遭遇土匪抵抗时,他想起训练时的要领,紧握长矛冲在前面。战斗结束,他们成功缴获土匪囤积的粮食和财物。马文才当场兑现承诺,张二柱因表现英勇,被提拔为什长,还获得五两银子的奖赏。

拿着沉甸甸的银子,张二柱眼眶泛红:“跟着将军,真能过上好日子!” 其他新兵也备受鼓舞,训练时愈发刻苦。原本对未来迷茫的他们,如今眼神坚定,充满冲劲,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改变命运。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马文才不仅解决了流民问题,还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感激与支持。他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张,在青州的影响力也愈发强大,为日后彻底掌控青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在马文才努力扩张势力的时候,桓泽已经回到金陵城,为自己和女婿向皇帝邀功了。

平叛回来,无一人亡故。就问在朝的所有人,还有谁能做到,还有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