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叛乱的消息传来时,朝堂之上很是乱了一番,可以说是人心惶惶。叛乱丛生,乃是亡国之相啊!然而消息接二连三发过来,确认只是小小的县城叛乱,大家才算是安定下来,开始争夺功劳。是的,虽然还没打,大家已经认定这场战争必胜,只是谁来拿功劳的区别。
按照惯例,这类战事本该由奋武将军这样的高级武官统领,像马文才这样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小武官,根本无缘参与。然而,马太守早有筹谋,在消息传出的半月前,便通过马家的渠道得知了消息,开始频繁在京城活动。他先是备下江南上等的丝绸、精致的漆器,以及从海外辗转得来的奇珍异宝,分批送往几位朝中重臣府上。每次拜访,他都没有空手前往过,言辞恳切,称家中子侄渴望在战场上历练,恳请诸位大人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
与此同时,马太守在同僚间广撒银钱,以资助修缮官署、救济同僚亲属等名义,与二十余位官员达成利益交换。他承诺,若此次能争取到平叛差事,日后定会在地方政务上给予诸多便利,甚至愿意让出部分辖地的赋税分成。金陵乃是都城,都城的太守能让出来的利益,还是让不少人心动的。
这些举动逐渐形成舆论,不少官员在私下议论时,都开始提及扬州府都尉人品和能力皆是可靠,此次可令其携女婿上场。早年马文才也是狠刷了一番文物双全的名头的,此时也被拿出来夸年轻有为,应当给予机会。
早朝当日,皇帝萧史问及平叛人选,几位受马太守拉拢的大臣纷纷上奏,称马文才虽年轻,但饱读兵书,且其岳父桓泽作战经验丰富,翁婿二人定能协同作战。面对众臣的举荐,皇帝权衡再三,最终将平叛的差事交给了桓泽,并同意马文才随军出征。
早朝当日,金銮殿内气氛凝重,皇帝萧史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视着下方群臣,沉声道:“北方小小城门侯也敢叛乱,危及百姓安宁,诸位卿家可有合适的平叛人选?”
话音刚落,吏部王大人率先出列,行礼后道:“陛下,臣举荐扬州都尉桓泽,曾进抵霸上。可携其婿马文才同行。此子虽年轻,却自幼饱读兵书,胸有韬略。桓泽将军作战经验丰富,若翁婿二人协同出征,必能相辅相成,平定叛乱。”
户部陈大人紧接着上前,拱手道:“王大人所言极是。桓泽将军威名赫赫,有他坐镇,定能约束军中纪律,指挥得当。马文才虽无实战经历,但世家子弟中,有此才学者甚少。此次平叛,正是让年轻将领历练的好时机。”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响起窃窃私语声。一位白发老臣皱着眉头,上前一步谏言:“陛下,用兵乃国之大事,岂可让毫无经验之人担当重任?末将以为,仍需派久经沙场的老将挂帅,方能保我军无虞。”
皇帝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其他大臣,问道:“诸位卿家还有何见解?”
此时,受马太守拉拢的礼部李大人站了出来:“陛下,此乃县匪之乱,不足为虑。马文才既有才学,又有桓泽将军从旁指导,何愁不能建功?若一直固守旧制,年轻将领何时才能崭露头角?”
一番争论后,皇帝萧史揉了揉眉心,沉思良久,终于开口:“朕意已决。着桓泽为平叛主帅,马文才随军出征,协同作战。望卿等尽心竭力,早日平息叛乱,还我百姓安宁。”萧史也是觉得这个皇帝做的窝囊又无奈,桓泽和马文才这个两人选出乎他的意料,但是考虑其氏族身份,也是情理之中。氏族也是需要战功收益的。当几个氏族出来的官员提议时,就没给他留拒绝的余地了。
群臣齐声道:“臣遵旨!”
另一边,桓泽收到出征消息时,正独自在书房研读兵书。他握着竹简的手微微收紧,虽然早些时日,他就收到马太守的书信,议定了此次的出征,但是收到消息还是感受到了压力。桓泽年轻时也曾跟随祖父沿汉水北上,这许多年未经历大战,倒是有些生疏了。
也因此,桓泽此次极为谨慎,召集父亲桓镀提前送到扬州府的手下,准备次日启程。想到即将奔赴战场,家中的妻儿老小让他放心不下,尤其是女儿桓秋,刚成亲不久,若是自己在战场上有个闪失,她在马家的处境难免艰难。但身为桓家的继承人,桓家也需要战功来维持人脉,容不得他退缩。
元静姝得知消息后,默默回到内室,亲手为桓泽收拾行囊。她将几件厚实的棉衣叠得整整齐齐,又把家中珍藏的金疮药仔细包好。“老爷,此去凶险,一定要多加小心。” 元静姝声音有些哽咽,有着武将父亲,嫁给武将作为妻子,家中男丁出征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她始终还是不能习惯。桓泽握住妻子的手,重重地点了点头:“你在家也要照顾好自己和孩子们。”
无论金陵城还是扬州府,桓家和马家都深耕多年,带上早就收拾好的包裹,清点好桓家军的数千人马,便在府城外率领朝廷大军出发了。从扬州府带上的朝廷兵丁并不多,更多的是从兰陵召集的本地驻军兵丁,就近平叛。
战场上,桓泽与马文才并肩而立,望着远处敌军的营帐。桓泽眉头紧皱,率先开口:“叛军据守城池,易守难攻,我们不能强攻。我打算采用多路并进之策,分兵从东西南三面同时进攻,打乱敌军部署,再以主力部队从北面突破,速战速决。文才,你领一路兵马,从东面进攻,务必牵制住敌军。”
马文才沉思片刻,说道:“岳父所言极是。不过敌军城中粮草充足,若久攻不下,恐生变故。我们可在进攻前,派人散布谣言,离间敌军将领与首领于欢喜的关系,让他们临阵换将,削弱守备。”
一旁的小将王勇抱拳说道:“将军,末将愿领三百骑兵,趁敌军换将混乱之际,夜袭北乡,直捣敌军粮草囤积处,断其补给。”
桓泽点头赞许:“好!就依你们所言。另外,我桓家军新制的连弩车威力强大,可用来压制城墙上的敌军。待攻城时,用火炬铁锥烧毁城门,为大军开路。”
听到桓家军私下研制出连弩车,马文才心中一跳,桓家的兵丁实力,也许比外面传闻的还要强。
战事推进中,马文才依计而行,成功离间敌军,致使于欢喜撤换了守城将。王勇率领骑兵趁夜突袭北乡,不仅烧毁了敌军粮草,还意外俘获了于欢喜的儿子于佑才。此消息传回敌军阵营,军心大乱。小小县城守军也不是那种拿命拼的,自然不战而降。
翁婿二人联手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指挥若定,立下奇功。小战最易让人轻视,但是能够在无伤亡的情况下,解决战争,便让众人咋舌了。当这一消息传回朝堂的时候,当初提议让桓泽和马文才上战场的众人,都不由得挺起了胸膛。这也是他们有识人之明,不是吗?马太守的关系网也更是坚固了一层。
叛乱平息后,马文才向桓泽提议:“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北方边疆刚经历战乱,民心不稳,我们应在此屯兵训练,同时安抚北方少数民族,给予他们通商便利,这样才能确保边疆长久稳定。” 桓泽深以为然,将此建议写成奏折上奏朝廷。
皇帝萧史审阅奏折后,认为马文才的提议切实可行,下旨命他驻守北方。皇帝不同意也没有办法,马文才根本就没有返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至此,马文才凭借此次平叛,在军事与政治上站稳了脚跟,正式开启了他的事业新篇。
而马文才远在北边,开始了时不时抵抗边境民族冲击的日子。马文才深知扩充实力的重要性,每次战后,他都以战事吃紧为由,向各地官府索要兵源。他开出的条件极为优厚:凡入伍者,家中可减免两年赋税;若在战场上立功,不仅有丰厚的赏赐,还能获得晋升机会。短短数月,他的军队扩充了近万人。同时,他与周边的几股地方势力频繁往来,通过联姻、赠送财物等手段,将其中三股势力收归麾下。
这些举动引起了各方关注。有人称赞马文才英勇善战,是难得的将才;也有人暗中向朝廷上书,称其擅自扩充军队,恐有不臣之心。桓泽在得知这些议论后,却对马文才愈发欣赏:“文才思虑周全,懂得未雨绸缪。如今局势动荡,扩充军备也是为了更好地守护疆土。”
远在扬州府的桓秋,则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远赴边疆,与夫君重聚。毕竟夫妻长久分离,感情必定会受到影响。但是,夫君远行,按照常理,她是应该留守家乡,照顾长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