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我要

繁体版 简体版
大叔我要 > 梁祝之回归 > 第20章 20今生-祝英台作妖

第20章 20今生-祝英台作妖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且说回上次梁祝二人的遭遇。

祝英台与梁山伯在那些假农户手中脱身时,可谓是历经磨难,狼狈不堪,仿佛褪了一层皮。还得多亏了,马文才与桓秋的出现,这些人害怕被发现土匪的身份,丢失了老窝,所以仅仅是想讹些钱财,并未起了谋财害命的歹念。

而待他们回到学院后,老实安分了好长一段时间。实在是因为两人的半年生活费都因此付诸东流,祝英台只能寄希望于写信回家要钱,可这一来一回,等待的过程着实漫长。而梁山伯的处境则更为凄惨,家中只有寡母操持,本就家境清贫,此番变故更是让他的生活雪上加霜。游学之路,险阻重重。

在扬州府,马文才频繁参与学院与府衙联合举办的文会,凭借自身的才华在这些场合中声名远扬。祝英台虽说表面上对才学兴趣缺缺,却也频繁现身于学院举办的文会之中。倒不是她不想参加府衙举办的文会,实则是她的身份地位尚不够格,大多时候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府衙出面举办的文会,意义非凡,无论学子们是否有出仕为官的想法,在这样的场合为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都能让背后的家族面上有光,行事也更为自在。因此,参与其中的学子们,虽不乏一些固执己见、特立独行之人,但大多都是心思敏锐、精明世故之辈。他们各怀想法与见解,在文会中,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如同火花四溅,使得整个文会充满了蓬勃的活力与无限的创造力。

“四季更迭,应时而动,劝课农桑,朱兄能有这般仁心,实乃本地百姓之福啊……”在人群之中,有一群心怀天下的学子,他们眉头紧锁,与友人一同忧心民生,商议着如何为百姓谋福祉,言语之间满是对天下苍生的抱负与担当。

“……共眠一舸听秋雨,如此惬意之事,岂不快哉!”另一边,又有一些学子肆意洒脱,他们快意欢呼,纵情山水,将享乐视为人生至上的追求。

祝英台穿梭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既不擅长吟诗作对,在文学造诣上稍显逊色,对民生百姓的疾苦更无太多关切之情。她满心所念,唯有如何提升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为自己谋划一片光明璀璨的未来。在前几次的文会上,祝英台仗着自己父亲祝望的威名。祝望身为一位颇具威望的官员,在府衙之中也积攒了一定的人脉与影响力。扬州府这边不少学子都听闻过祝望的大名,这使得众人在尚不了解祝英台时,对她高看了一眼。

然而,经过深入交谈后,不少人却发现,祝英台看似知晓不少知识,对各类话题都能说上几句,可细细探究,却又发现她对什么都只是一知半解,说不透彻。这不禁让众人心中疑窦丛生,对她的真实才学和能力产生了怀疑。

此时的祝英台,内心极为纠结,既渴望融入这些才子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彰显自身的价值,又害怕像前几次一样,在众人的质疑目光下原形毕露,陷入尴尬境地。那些真正有才华的学子,往往也带着与生俱来的傲气,大多不会主动前来与她寒暄交流。祝英台光是应付那些主动前来与她攀谈的人,就已然感到心力交瘁。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原因,祝英台反倒开始吸引了不少心怀“同好”的所谓“才子”。这些人看中的并非祝英台的个人魅力或才学,而是她背后可能存在的人脉与关系。他们满心期待着能够与她结交,借助她的力量,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祝英台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但到底涉世未深,阅历不足,在面对这些人的殷勤时,她仍沾沾自喜,天真地以为自己结交了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甚至幻想自己未来的亲事也能因此有更好的着落。

然而,祝英台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围绕在她身边的所谓“好友”,并非真心与她相交,他们不过是在利用她,将她当作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更有甚者,有些人还对她心怀不轨,妄图通过追求“祝家公子”,获取更多的利益与权力。

在这个世上,有野心的人不在少数,众人皆以为祝英台是祝家公子,自然会以对待公子的心思来考量与她的交往。虽说断袖分桃之事并非世俗常理所能接受,但对于一些人而言,若是能略微牺牲几年青春时光,借此获得家族无法给予的名望与地位,倒不失为一条捷径。谁都未曾料到,竟会有女子不顾名节,女扮男装混入学院,与众多男子厮混在一起。

祝英台远远望向院子另一头人群中央的马文才,此时,她才惊觉自己当初判断失误。原本她满心以为,来到扬州府后,能够结识的身份最为高贵的才子,应是那些出身名门的贵族子弟。可如今看来,她大错特错。当初在乡野间,那个看似只是普通富商子弟的书生马文才,如今却成为了她来到扬州府后,所见过的最具才华,且家世最为显赫、难以攀附的人。

尽管两人初次相见时并不愉快,祝英台一想到最后自己为了脱身,钱包大出血的惨痛经历,脸皮就忍不住微微抽搐,内心更是如同在滴血。但即便如此,她依旧厚着脸皮,不断地向马文才示好。她频繁地主动与马文才攀谈,试图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更为深入的联系。

在接触的过程中,祝英台愈发发现,马文才的确拥有无与伦比的才华。无论是文学创作,他笔下的诗词歌赋意境深远、文采斐然;还是绘画方面,他的画作笔触细腻、神韵独到,每一幅作品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思想与情感,深邃而又动人,这让祝英台不由自主地为之倾倒。

又或许,即便马文才没有这些令人赞叹的才华,祝英台也会因他背后所拥有的权势而心动。人往往就是如此,缺什么便会拼命追求什么。这一世的祝英台,失去了前世将她捧在手心的外祖父,权势的缺失让她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奋力争取。

为了能更亲近马文才,祝英台甚至多次故意装作大大咧咧的兄弟模样,找各种借口抓住马文才的衣袖,有意制造肢体接触。每次这般做时,她的内心都会涌起一丝女儿家特有的羞涩,但她也深知,在她目前所能想到的办法中,这已是最有效的方式。她心里清楚,只有让马文才对自己产生兴趣,她才有机会与他进一步接近,实现自己的目的。

经过三四次在文会中的刻意相遇,祝英台与马文才之间的关系悄然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在逐渐拉近,但与此同时,祝英台对马文才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她惊觉,自己这般接近马文才,已不仅仅是为了利用他背后的权势,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是真的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才华横溢的男子。

然而,站在马文才的角度来看,情况却截然不同。尤其是他知晓祝英台女儿身的真实身份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讽刺之感。上一世,他对祝英台真心相待,将一切都捧到她面前,却惨遭辜负。如今,看着祝英台满眼的算计与野心,他实在难以忽视,甚至内心深处对她避之唯恐不及。

马文才内心的些微窘迫和反感,不仅被他的贴身小厮马驹敏锐地察觉到,与他相知甚深的桓秋也有所察觉。桓秋心中,醋意与羞恼交织,少女的情思和占有欲也因此被悄然勾起。

很多时候,女人的情绪反应往往取决于男人的一举一动。当桓秋听到侍卫回禀,祝英台在文会上又是吟诗又是故作豪迈的种种作态后,她又好气又好笑。气的是竟然有人妄图挖她的墙角,将她心爱的文才哥哥从身边夺走;好笑的是,她对文才哥哥极为了解,深知他不会再重蹈上辈子的覆辙,掉进祝英台的情网之中。桓秋心思细腻,对情感的感知极为敏锐,但她同时也是个知情识趣的姑娘。在发现祝英台的意图后,她特意与马文才“闹”了一场。

“文才哥哥好魅力呀。”桓秋故意用酸酸的语气说道,“人家祝家大小姐,曾经可是风度翩翩的俊杰,如今稍不留意,眼看着都要被捧上才子榜了。”出于安全考量,两人出于安全考量,两人很有默契地从不提及前世今生之事。但桓秋一提到祝家大小姐,马文才便立刻明白,自己的青梅竹马这是吃醋了,又要翻旧账了。

“你知道我的心思,不过是有所顾虑罢了。”马文才对此并无不满,任由桓秋去宣泄情绪,找些乐子。他深知自己的青梅竹马心地善良、性情温柔,不会做出过激的举动,“若是看着不顺眼,你就按自己的心意来,如今她身后已没有元氏撑腰。”

桓秋并非是那种无理取闹之人,也极少会强迫他人。在这个世道,女子本就生存艰难,她并不愿去做伤害他人的坏事。再加上,若非她主动提起,马文才甚至只想对祝英台避而不见,根本不想与她多做接触。于是,桓秋便吩咐手下人暗地里去做些准备。而她自己,要做的事情繁多,既要培养自己的心腹,又要发展属于她桓秋的势力。与马文才之间的儿女情长,虽说是她生活中的一抹甜蜜快乐,但她心中有着更为宏大的志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哪怕身为女子,我身为世家女,亦当救世人于战火纷飞之中。”只是,若文才哥哥没有想着登上那巅峰……

--------------------风险分摊--------------------------------

虽说祝英台主要的心思还是想与马文才关系更进一步,但她也深谙“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并未拒绝别家公子隐晦的示好。

“不知祝大哥近日可有佳作问世?”扬州府盐商韩家的小少爷韩玉麟,迈着优雅的步伐缓缓走来。在如今这个世道,商户人家若想站稳脚跟,背后自然得投靠一方势力。韩家所投靠的,便是荆州府的王氏大军。荆州与扬州两地,自来便多有摩擦,韩家在扬州府想要站稳脚跟,着实艰难。

桓秋多次聆听桓泽在书房中的教导,对扬州府本地世族对外来士族的拉拢与防备心知肚明。荆州府的情形亦是如此,桓泽在扬州府,若不是长年累月恩威并施,再加上后院有那些本地富豪进献的妾室作为纽带,政令几乎难以推行。这与荆州府大不相同,在荆州,桓家深耕数代,家主一声令下,半个荆州都得听从。若是桓秋在场,一眼便能看穿韩小少爷的拉拢之意。韩玉麟在家中排行较小,所能分得的资源有限,自然想四处寻找机会,捞取好处。

“韩弟。”祝英台见是韩玉麟,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在阳光的照耀下,她那白白嫩嫩、斯斯文文的模样,竟带着一股子别样的脂粉气,让韩玉麟眼前一亮。韩玉麟心中暗自思忖,这祝家公子生得如此娇弱,说不定在那方面,自己还能占据主导地位。“许久不见,韩弟近来可好?”

“祝兄风采依旧,小弟自愧不如。”韩玉麟微微一笑,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听闻祝兄近日在文会上大放异彩,小弟特来请教一二。”

祝英台心中一喜,脸上却故作谦虚:“哪里哪里,不过是些雕虫小技,不值一提。倒是韩弟,家学渊源,想必才学非凡。”

韩玉麟微微一笑,心中却有些不屑。他深知祝英台的才学不过尔尔,只是仗着父亲的名声才得以在文会上露脸。但他也清楚,祝家在扬州府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能与祝英台攀上关系,对自己日后的发展或许大有裨益。

“祝兄过谦了。”韩玉麟故意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一丝神秘,“小弟近日听闻,府衙即将举办一场盛大的文会,届时各路才子佳人齐聚一堂,不知祝兄是否有意参加?”

祝英台心中一动,眼神中闪过一丝兴奋。府衙举办的文会,对她来说无疑是提升自己地位的绝佳机会。若能在这样的场合中崭露头角,不仅能赢得更多人的认可,或许还能借此结识更多有影响力的人物。

“韩弟此言当真?”祝英台故意装出一副惊喜的模样,心中却暗自盘算如何利用这个机会。

“千真万确。”韩玉麟微微一笑,眼神中带着一丝得意,“小弟家中与府衙有些往来,这次文会的筹备事宜,小弟也略知一二。祝兄若有意,小弟愿代为引荐。”

祝英台心中大喜,脸上却故作犹豫:“这……小弟身份低微,只怕会给韩弟添麻烦。”

“祝兄说笑了。”韩玉麟连忙摆手,“能与祝兄这样的才子共赴盛会,是小弟的荣幸。祝兄尽管放心,一切有小弟安排。”

祝英台心中暗自得意,表面上却依旧保持着谦逊的态度:“那小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多谢韩弟美意。”

韩玉麟微微一笑,心中却在盘算如何利用祝英台来提升自己在府衙中的地位。他深知,祝家在扬州府的影响力,若能借助祝英台与祝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或许也能有所提升。

与此同时,马文才与桓秋也在暗中关注着祝英台的动向。马文才知道祝英台的真实身份后,心中虽有不满,但并未打算与她正面冲突。他深知祝英台的野心与算计,但也不愿因她而破坏自己与桓秋之间的和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