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我要

繁体版 简体版
大叔我要 > 她眼底的星轨 > 第12章 听证会上的向日葵

第12章 听证会上的向日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听证会当天的晨雨来得突然,温翎站在市规划局大楼的阶梯上,护着怀里的照片资料不被雨水打湿。俞瑾言举着伞匆匆赶来,西装革履的样子与平日工作室里的随意判若两人。

"小森他们到了吗?"温翎接过伞柄,指尖沾到了他袖口上的雨滴。

"陈奶奶刚发信息说在路上。"俞瑾言调整了一下领带,眉头微蹙,"不过拆迁公司的代表比我们预想的早到了,正在会议室和副局长谈话。"

温翎顺着他的目光看向三楼窗口,隐约能看到几个人影在走动。雨势渐大,水珠在玻璃上蜿蜒而下,模糊了那些身影的轮廓。

"我们准备的够充分吗?"她轻声问,手指无意识地抚过资料袋里的照片——那是昨天刚冲印出来的《晨光中的坚守》。

俞瑾言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小巧的录音笔:"昨晚我采访了三位城市规划专家,他们都认为这种特殊案例完全有调整空间。"他顿了顿,"关键在于如何打动那些只看数据和进度表的人。"

大厅里陆续有人进来,温翎认出了日报社的记者和几位关注城市更新的学者。最后到达的是陈奶奶和小森,男孩紧紧攥着奶奶的衣角,另一只手握着俞瑾言送他的木雕小鸟。

"准备好了吗?"温翎蹲下身与小森平视,男孩的目光短暂地与她相遇,又迅速移开,但轻轻点了点头。

会议室里的气氛比想象中紧张。长桌一端坐着五位评审委员,拆迁公司的代表占据了另一端的三个座位。温翎和俞瑾言带着陈奶奶一家坐在侧面,身后是寥寥几位旁听者。

"根据规划文件,C-07地块的清退期限是上周五。"拆迁公司的王经理开门见山,"我们已经给予了足够宽限,不能再影响整体工程进度。"

副局长翻看着文件,眉头紧锁:"陈家的特殊情况,我们确实应该考虑..."

"每户拆迁都有特殊情况。"王经理打断道,"如果都破例,项目还怎么推进?"

温翎感到身旁的陈奶奶身体微微发抖。小森似乎感知到紧张气氛,开始不安地摆弄手中的木雕,发出轻微的敲击声。

俞瑾言轻轻按住温翎的手腕,递给她一个"再等等"的眼神。他站起身,将一份材料递给每位委员:"这是国际城市更新中保护特殊群体的案例汇编,包括柏林、东京和新加坡的成功实践。"

趁着委员们翻阅资料的空档,温翎悄悄取出那组照片,沿着桌面推到副局长面前。最上面一张是小森在晨光中搭建积木城堡的侧影,阳光透过积木的缝隙,在他脸上投下几何形状的光斑。

副局长的目光在照片上停留了片刻,表情微妙地软化下来。

"这个项目建成后将包括一座社区活动中心,"王经理继续施压,"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个别家庭的困难应该克服一下。"

一位女委员突然抬头:"这个'个别家庭'里有个特殊儿童,搬迁对他的影响评估做了吗?"

王经理语塞,随即又强硬起来:"我们按标准补偿方案执行,特殊需求不在责任范围内。"

会议室陷入僵局。小森敲击木雕的声音越来越急促,陈奶奶焦急地安抚孙子,场面眼看就要失控。

这时,俞瑾言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走到小森身边蹲下,从公文包里拿出几块彩色积木,在会议桌上开始搭建一个简易结构。男孩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敲击声停止了。

"这是我们的提案,"俞瑾言一边搭积木一边说,声音平静却有力,"在规划中保留这栋建筑,改造成社区特殊教育中心。陈奶奶可以继续居住,同时为周边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服务。"

温翎惊讶地看着他——这个构想他们从未讨论过。但随即她明白了俞瑾言的用意,迅速补充道:"我们联系了师范大学的特殊教育系,他们愿意提供专业支持。"

积木在桌上渐渐成形,小森也加入进来,小心翼翼地放上一块红色积木。俞瑾言轻声指导着他,两人共同完成了这个简易模型——一栋带着小花园的房子,旁边是更大的活动中心。

"资金从哪里来?"副局长问道,但语气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质疑。

温翎抓住机会,展示出最后一张照片:小森将木雕小鸟放在窗台的多肉植物旁,晨光中,植物、小鸟和男孩的剪影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我们已经获得三家企业的赞助意向,"她说,"他们愿意为这个有温度的项目投资。"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王经理脸色阴沉,但没再发言。评委们低声交谈着,不时看向桌上的积木模型和小森专注的侧脸。

最终,副局长清了清嗓子:"鉴于这个案例的特殊性和创新解决方案,我提议暂缓C-07地块的拆除,成立专项小组重新评估。"

表决以四比一通过。散会后,陈奶奶拉着温翎的手不停道谢,泪水在皱纹间蜿蜒。小森虽然依旧沉默,却将那只木雕小鸟放进了俞瑾言的手心,然后又迅速拿回去——这是他表达感谢的方式。

走出规划局大楼时,雨已经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路边积水上,形成一片片闪烁的光斑。温翎长舒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你什么时候准备的积木?"她好奇地问俞瑾言。

他微微一笑,从口袋里又掏出几块:"昨晚买的,以防万一。"顿了顿,"那个特殊教育中心的构想,是我采访张教授时他提议的。"

温翎摇摇头,既惊讶又佩服:"你总是比我想的多走一步。"

"不,"俞瑾言认真地看着她,"是你拍的照片先打动了他们。文字只能陈述事实,影像才能直击心灵。"

他们并肩走向地铁站,影子在雨后湿润的地面上拉得很长。温翎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取出相机:"等等,我们还没记录下这个时刻。"

她让俞瑾言站在规划局大楼前,正要按下快门,他却突然伸手将她拉入画面。相机捕捉到了这个瞬间——俞瑾言罕见的笑容,温翎惊讶却开心的表情,以及背景中那栋刚刚获得暂缓拆除命运的灰色建筑。

"发给周扬,"俞瑾言说,"《艺术前沿》的读者会想知道这个故事的下文。"

回工作室的路上,温翎的手机不断收到消息——日报记者要采访,电视台想跟进报道,甚至有两家基金会主动联系愿意提供资金支持。这个偶然开始的《边界》项目,正以他们未曾预料的方式延展开来。

工作室里,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墙面的计划表上。温翎拿起笔,在"听证会"后面画了个勾,然后写下新的一行:"特殊教育中心筹备"。俞瑾言则打开电脑,开始起草给《艺术前沿》的稿件,标题暂定为《在规则与人性之间的第三条路》。

傍晚时分,温翎泡了两杯咖啡,递给俞瑾言一杯。他们站在窗前,看着夕阳将城市的天际线染成金色。不远处,城东那片老城区在暮色中静静伫立,其中一栋小楼今晚依然会亮起温暖的灯光。

"下周我们去拜访张教授吧,"温翎说,"讨论一下特殊教育中心的具体方案。"

俞瑾言点点头,喝了一口咖啡,突然皱眉:"太甜了。"

"我加了糖,"温翎笑道,"庆祝一下今天的胜利。"

他无奈地摇摇头,却还是喝完了整杯。窗外,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而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不仅是为一栋老房子和一个特殊家庭,更是为了探索那些处于边界地带的、可能被忽视却无比珍贵的可能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