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提出:恩总结并概括了哲学发展(即“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
①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个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易错点1:唯物主义(物质或存在)与唯心主义(意识或思维)。
唯物主义可分为四部分,如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比如,实物,金木水火土。
2. 近代形而上行(机械)唯物主义,比如,原子(割裂共性跟个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如,马主义,一切客观存在(包含前两派观点,前两者是旧,不彻底唯物主义)
唯心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其中,主观唯心,比如王阳明(侧重本我);客观唯心,比如黑格尔(侧重本我之外)
②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两个理论。
易错点2:可知论(唯物唯心)与不可知论(二元论或不彻底唯心主义)
(3)意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头和基础。注意:全部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与唯心主义
①唯物: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②唯心:分为主观唯心(侧重本我)与客观唯心(本我之外),主张意识第一性。
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理在事先),老子(道生万物),黑格尔(绝对理念)。强调关键字绝对理念,理与道。
主观唯心主义: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关键字人的感觉,经验与意志。
(2)可知论(同一性)与不可知论(略)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中,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哲学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事物是联系还是孤立,是发展还是静止。其中,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坚持孤立,静止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存在和作用。
唯物辩证:(联系,全面,发展,矛盾)
形而上学:(静止,片面,孤立)
(5)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
坚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内在统一,才能形成彻底唯物主义与科学辩证法,做到正确全面认识世界本质与发展规律。
易错点3.哲学派别划分
①本体论问题(唯物与唯心主义)略
②认识论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③历史观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三、马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略)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2)马物质观(略)
关于物质的概念:
①恩(19世纪80年代):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共性与个性关系)
②列(20世纪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与意识关系)
(3)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物质的根本属性和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1)物质与运动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二是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1.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相对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绝对运动(变动性,无条件性)
相对静止(稳定性,有条件性)
(3)物质运动与时空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易错点4:三种存在形式(运动,时空,实践)
①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时空: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③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时空具有内在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都以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易错点5: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时间与空间
1.人类的时空观念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而拓展
2.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静止是特殊状态的运动,是一种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3.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必背)
(1)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促进了意识发展。
2.意识本质:
①意识是特殊物质,即人脑技能和属性。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易错点6:物质与意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②不管意识对错,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六、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必背)
(1)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尊重事物发展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七、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的内涵
内涵: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2)人工智能能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不能达到人类智能层级,不具有人意识,也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①人工智能不具有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②社会性是人意识的本质属性,人工智能不具有
③人类特有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人工智能不具有。
人工智能不具备,情感,语言与社会属性(人特有)
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性统一原理是马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
①世界是统一的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理论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的基石,马哲一系列原理以此为根据与前提,从而形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其实践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