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石建去世,汉武帝便召李广接替其职,担任郎中令。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再次被任命为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从定襄郡出兵攻打匈奴。此战中,许多将领因斩杀敌首数量达标而封侯,唯独李广的部队无功而返。
两年后(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击,博望侯张骞率一万骑兵与其分路进军。
李广部队行进数百里后,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将其包围,汉军士兵惊慌失措。
李广命儿子李敢率数十骑兵直冲敌阵,穿透匈奴骑兵的左右两翼后返回,李敢回报:“匈奴人容易对付!”军心这才稳定。
李广命士兵布成圆形防御阵型,面向外围,匈奴猛烈进攻,箭如雨下。汉军死伤过半,箭矢即将用尽。李广下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放箭,自己亲自用大黄弩(强弩名)射杀匈奴副将数人,匈奴攻势稍缓。时至日暮,将士们面如土色,李广却神色自若,从容指挥,全军由此钦佩他的胆魄。
次日,汉军拼死奋战,恰逢张骞援军赶到,匈奴撤围退去。此时汉军已疲惫不堪,无力追击。此战李广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得撤回。
按汉朝律法,张骞因延误行军、未按期会师,论罪当斩,后赎罪贬为平民;李广虽杀敌数量与损失相当,功过相抵,未得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与李广一同侍奉汉文帝。景帝时期,李蔡累积军功升至二千石俸禄的官职。汉武帝时,官至代国丞相。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李蔡以轻车将军身份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因战功达标,被封为乐安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他接替公孙弘担任丞相。李蔡的才能仅属中等,名声远不及李广,然而李广一生未能获得爵位封邑,最高官职不过九卿,而李蔡却位列侯爵,官至三公(丞相)。就连李广手下的军官士兵中,也有不少人因军功封侯。
李广曾私下与占卜师王朔闲谈,问道:“自汉朝与匈奴开战以来,我未尝缺席任何一场战役。许多部下才能平庸,却凭军功封侯数十人。我自认不落人后,却始终未能因尺寸之功得封侯爵,这是为何?难道我面相不配封侯?还是命中注定?”
王朔反问:“将军可曾做过令自己悔恨之事?”
李广叹道:“我曾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叛乱,我诱降八百余人,却在同一天背信将他们全部杀害。至今唯有此事令我悔恨难消。”
王朔道:“最大的灾祸莫过于杀害降卒,这正是将军不得封侯的缘由。”
两年后(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大举北击匈奴。李广屡次主动请战,汉武帝以他年迈为由拒绝,后经多次恳求才勉强同意,任命他为前将军(先锋统帅)随军出征。
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塞后,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驻地,便亲率精锐奔袭,却命令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合并,改从东路进军。东路迂回绕远,且沿途水草稀少,不利于大军驻扎行进。
李广向卫青请命:“我本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临时调我走东路。我自少年起便与匈奴交战,如今好不容易有机会正面迎击单于,愿为先锋,拼死与单于决战!”
原来,卫青暗中受汉武帝叮嘱,认为李广年老、命数不佳(“数奇”),不可让其直面单于,以免贻误战机。
同时,公孙敖刚失去侯爵,此次以中将军身份随行,卫青有意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对战单于立功,故而调离李广。
李广得知内情后,坚决向卫青请辞改道,但卫青拒不接受,命长史将调令文书送至李广幕府,严令:“即刻按命令前往右将军部!”
李广未向卫青辞行便愤然率军出发,与赵食其合兵东行。
因缺乏向导,部队迷路,未能按时与主力会师。卫青与单于交战后,单于逃脱,汉军无功而返。回师南归途中,卫青才在沙漠南缘遇到李广、赵食其的部队。
李广面见卫青后返回军营,卫青派长史送来干粮酒水,并质问李广、赵食其迷路详情,声称要上奏武帝禀明战事经过。
李广尚未回应,卫青又令长史催促其幕府官员接受审讯。
李广挺身而出:“众校尉无罪,迷路责任在我。我自会向朝廷呈送文书担责!”
回到军营后,李广对部下慨叹道:“我自少年从军,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此番有幸随大将军迎战单于,却遭调遣迂回绕路,又因迷路贻误军机,岂非天意!如今我已六十余岁,岂能再受那些刀笔小吏的羞辱?”
说罢拔刀自刎。
全军将士无不痛哭。百姓听闻李广死讯,无论是否相识,不分老幼皆为之落泪。而右将军赵食其被交付司法审判,按罪当斩,后赎身为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