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土地比较贫瘠,北面靠近匈奴,匈奴人勇敢而缺少谋略,因此皇帝告诫燕王说:“荤粥氏虐待老人,怀着禽兽之心,盗窃抢掠侵犯边民。我命将军前去讨伐他们的罪行,万夫长,千夫长,三十二位君长都前来归顺,他们降下旗帜,军队逃散。荤粥氏迁到别处,汉朝北方的州郡由此得到安定。”
“悉若心,无作怨”,就是告诫燕王刘旦不要顺从当地的风俗并与人结下仇怨。
“无俷德”,就是告诫燕王不要背弃良好的德行。
“无废备”,就是告诫燕王不可以荒废武装戒备,应当时刻防备匈奴入侵。
“非教士不得从征”,就是说那些不研习礼义的人,不可召在身边任用。
适逢武帝年迈,太子又不幸早逝,新太子还没有确立,燕王刘旦派遣使者前来上书,请求到京城长安担任宫廷的宿卫。
孝武帝看到他所上之书后,摔到地上,生气地说:“生了儿子本来应该把他放在齐鲁礼义之乡,可实际上却把他放在燕赵之地,他果然有争夺权力的野心,不谦恭退让的端倪已经显现出来了。”
于是,孝武帝派人立即将燕王派来的使者在宫阙下处死。
适逢武帝去世,昭帝刚刚即位,刘旦果然产生怨恨并且责怪大臣。
刘旦自以为年长应该立为皇帝,于是和齐王的儿子刘泽等人共同谋划叛乱,并扬言说:“我哪里有什么弟弟存在!如今做皇帝的是大将军之子。”
他想要发兵。可是事情被朝廷发觉,依法应当被处死。
昭帝念在骨肉亲情的份上予以宽恕,把这起案子压了下来,没有张扬。
公卿派大臣请求皇帝处理此事,于是朝廷派遣宗正和太中大夫公户满意、两位御史,一同出使燕国,规劝燕王刘旦。
到达燕国之后,几位汉使各自在不同的时间,依次与燕王会面并对他加以责问。
宗正,是负责管理刘氏宗族户籍的官员,他最先面见燕王,向他列举大量事实说明昭帝确实是武帝之子。
侍御史又去会见燕王,用汉朝的法律责备他,问道:“大王准备起兵造反,罪证十分明显,按律应当治罪。汉朝有严明的法律,诸侯王哪怕只犯下微小的过错,也要依法处置,又怎么能够宽恕大王。”
侍御史用汉朝法律使燕王内心恐惧震动。
于是燕王情绪逐渐低落,心里很恐惧。
公户满意精通儒家经术,他最后一个会见燕王,引述古今通行的道义以及国家大礼,言辞文雅而端正。他对燕王说:“在古时候,天子一定要在朝廷内部设置异姓大夫,用来扶正皇子皇孙;在朝廷之外则要设置同姓大夫,用以扶正异姓诸侯。当初周公辅佐成王,杀了他的两个弟弟,所以天下太平。过去武帝在位的时候,还可以宽恕大王。如今昭帝刚刚即位,年纪还小,来日方长,还不能亲自执政,于是委任大臣处理政务。古代君主在诛杀惩罚有罪之人的时候不袒护自己的亲戚,因此天下太平。如今大臣辅政,遵循法律率直行事,不敢偏袒任何人,恐怕不会宽恕大王。大王自己应当谨慎,千万不要让自己身死国灭,令世人耻笑啊。”
于是燕王刘旦恐惧认罪,连忙叩头谢过。朝中大臣想让刘旦与昭帝骨肉和好,因此不忍心用国家的法律惩罚他。
后来,刘旦又与左将军上官桀等人谋划造反,宣称“我的年龄仅次于太子,现在太子不在了,应该由我继承皇位,可是大臣们共同压制我”等等。
当时大将军霍光辅政,他与公卿大臣们商议说:“燕王刘旦没有悔过自新,依然像以前一样作恶多端。”
于是他按照汉朝法律直接处理此事,即行诛杀。
刘旦自杀,其封国被废除,正如策文中所指出的那样。
主管官员请求将刘旦的妻子儿女一并处死。孝昭帝念在骨肉至亲的份上,不忍心诛杀他们,于是宽恕了刘旦的妻子儿女,将她们贬为庶人。
古书中说“兰根与白芷,如果把它们泡在臭水中,君子就不会再接近它们,平民也不会再佩带它们”,是环境使它们逐渐变成这样的。
宣帝刚刚即位,便广施恩德,在本始元年又将燕王刘旦的两个儿子全部分封:一个被封为安定侯;而刘旦的原太子刘建则被封为广阳王,由他来供奉燕王的祭祀。
三位亲王的分封典制,在历代史籍中早有灿然记载。褚少孙先生后续补录的策命文书,更使这些珍贵文献得以传世。当年霍去病率先奏请分封皇子,丞相庄青翟继而领衔上表。天子虽谦逊推让,实则急于选贤任能以固国本。太常卿详定礼仪规程,奏请册立齐、燕等封国——齐王刘闳受封滨海之地,燕王刘旦的社坛取用象征北方的玄土。册文告诫远离宵小之徒,震慑匈奴使之不敢犯边。如此明睿的监督训诫,正是为了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