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我要

繁体版 简体版
大叔我要 > 她眼底的星轨 > 第14章 彩虹桥上的光

第14章 彩虹桥上的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清晨的雾气笼罩着城东老宅,温翎站在临时搭建的摄影架前,调整着广角镜头的参数。今天是特殊教育中心改造工程的开工日,距离听证会已经过去两个月。脚手架环绕着老宅,工人们正在林教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加固房屋主体结构。

"角度选得不错。"俞瑾言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伴随着热豆浆的香气。他今天穿着深蓝色工装外套,头发略显凌乱,手里拿着刚从早市买来的早餐。

温翎接过豆浆,热气在冷空气中形成白雾:"我想把新旧结构都拍进去。"她指向取景框——前景是保留完好的老宅砖墙,上面还能看到小森儿时刻下的稚拙线条;后景则是正在搭建的新型钢结构,两者通过一座透明的玻璃连廊衔接。

"就像小森画里的彩虹桥。"俞瑾言咬了一口烧饼,碎屑落在他的笔记本上。这两个月来,那本子已经记满了项目相关的笔记、联系人和构思。

工地渐渐热闹起来。陈奶奶带着小森走过来,男孩手里拿着一叠画纸,看到温翎和俞瑾言后,第一次主动挥了挥手——这个细微的变化让温翎眼眶发热。她蹲下身,与小森平视:"今天要画什么呢?"

小森没有回答,但递给她一张画——工地的塔吊变成了巨大的长颈鹿,工人们坐在彩虹滑梯上工作,而老宅的窗户里飞出许多发光的蝴蝶。

"想象力惊人。"林教授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叠设计图,"这正是我们希望在中心培养的创造力——不被常规束缚的表达方式。"

温翎拍下小森与林教授交谈的瞬间,然后转向俞瑾言:"日报的专访是十点对吧?"

他点点头,咽下最后一口早餐:"周扬说主编想把这个项目作为城市更新与人文关怀结合的典型案例。"

随着太阳升高,雾气散去,工地上的活动更加忙碌。温翎穿梭在各个角落,记录下这个转变的过程:老工匠修复木窗棂时专注的皱纹,年轻工程师操作3D扫描仪的认真表情,林教授向工人解释特殊儿童空间需求的肢体语言。

十点整,周扬带着摄影记者准时出现。令温翎意外的是,后面还跟着电视台的摄制组。

"项目引起市长办公室的注意了,"周扬兴奋地解释,"他们想把这个作为明年城市发展论坛的案例研究。"

俞瑾言被拉去做采访,温翎则继续她的拍摄。透过长焦镜头,她看到他在摄像机前侃侃而谈的样子,与初遇时那个冷峻的评论家判若两人。阳光穿过钢结构的缝隙,在他身上投下几何形状的光斑,温翎下意识按下快门。

午休时分,小森突然拉着温翎的衣角,指向工地一角。那里,工人们正在安装中心的第一块彩色玻璃——由小森设计图案的圆形窗。当阳光透过玻璃照射进来时,地面上会形成一片彩虹光斑。

"他想让你拍下这个时刻。"陈奶奶解释道,声音里带着哽咽,"他说这是'魔法开始的地方'。"

温翎迅速架好三脚架,调整好曝光参数。当工人们将彩色玻璃安装到位的瞬间,一束阳光恰好穿过,在地面上投射出绚丽的色块。更奇妙的是,这些光斑正好落在小森的脚边,将他包围在一片彩色的光晕中。

"完美。"温翎轻声说,连续按下快门。这个不期而遇的魔法时刻,比任何刻意安排都更能表达这个项目的意义——在冰冷的水泥与钢筋之间,创造属于特殊孩子们的色彩与光。

下午的施工会议上,俞瑾言展示了最新的宣传方案——以"彩虹桥"为概念,串联起老宅的历史价值与新设施的教育功能。温翎的照片被制作成展板,配合简明有力的文字说明,连向来挑剔的项目经理都频频点头。

"资金方面有好消息,"俞瑾言翻到方案最后一页,"社会福利基金会同意承担三分之二的改造费用,剩余部分由三家企业的CSR预算分摊。"

会议结束后,夕阳已经西斜。工人们陆续离开,工地暂时恢复了宁静。温翎和俞瑾言留在现场,检查明天的拍摄计划。

"三个月前,这里还只是一栋待拆的老房子。"温翎环顾四周,脚手架在暮色中形成奇特的剪影,"现在它真的要变成一座'彩虹桥'了。"

俞瑾言收起笔记本,镜片反射着最后一缕阳光:"有时候改变只需要一个开始——有人看到价值,有人愿意行动。"

他们并肩走出工地,影子在夕阳下融为一体。街灯次第亮起,为归途镀上温暖的光晕。温翎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取出那张小森画的"魔法开始的地方"。

"我想把这个作为《边界》系列的封面,"她说,"配上你写的那篇《在规则之外创造可能》。"

俞瑾言接过画作,在路灯下仔细端详:"小森会很高兴的。"顿了顿,"周扬说可以做成一个专题连载,甚至可能出版成书。"

这个消息让温翎停下脚步。出版意味着更广泛的影响,或许能启发更多类似的项目。她看向俞瑾言,发现他眼中也有同样的光芒——那种看到想法即将变成现实的兴奋与期待。

回到工作室,他们立即着手整理资料。温翎的照片铺满了整个工作台,俞瑾言的文稿堆在一旁。夜深了,但两人都没有倦意,反而因为项目的进展而精神振奋。

"这张放第一章,"温翎选出一张小森在工地画画的照片,"然后是听证会、林教授来访、彩色玻璃安装..."

俞瑾言在她的选择基础上调整顺序,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叙事脉络:"从冲突到共识,从保留到再生,最后到小森的'魔法'——完美的闭环。"

窗外,一轮满月高悬,清冷的月光与工作室温暖的灯光交融。温翎泡了两杯茶,递给俞瑾言一杯。他们站在窗前,看着月光下的城市轮廓,各自想着这个意外开始的项目将走向何方。

"下个月初,"俞瑾言突然说,"伦敦有个关于艺术与社会创新的研讨会,他们邀请我们去分享这个案例。"

温翎惊讶地转头:"你什么时候申请的?"

"林教授推荐的。"他抿了一口茶,"她说这个项目正好契合'艺术驱动社会变革'的主题。"

温翎望向墙上挂着的《归巢》系列照片,又看看桌上摊开的《边界》初稿,突然意识到他们的合作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摄影与评论,正在产生实实在在的社会影响。而这种影响力,或许比任何个人成就都更有价值。

夜深了,工作室的灯依然亮着。温翎在电脑前筛选最后的照片,俞瑾言则伏案修改文稿。偶尔,他们的目光会在空中相遇,交换一个无需言语的微笑。在这安静而充实的夜晚,彩虹桥的魔法正在从构想变为现实,从一个老宅的改造扩展为一种可能性的证明——在看似对立的事物之间,总有连接与共生的空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