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知对比看了下两份的内容,发现他们在选择上还真是大相径庭。
1队选的都是具有话题性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延展,最后交出来的作品自然也是戏剧性拉满的话本故事。
看得出来,在努力往李程江的方向靠,但是因为已经有珠玉在前,所以对莫林知而言,他的实力,并没有让她惊艳到忽略他糟糕的性格。
至于2队这版······莫林知翻到了反面,好奇提问:“素材是谁选的?”
2队的素材收集员默默上前一步:“是我。”
“如果我没看错,这上面好像都是民生类的信息吧?你为什么会选这个?”
“因为上一期《见闻》已经在中间夹缝穿插了这类内容,然后今天我看到盒子里这类消息的数量也站到了总数的一半,所以······”
“不得不说——”莫林知定定地看着有些紧张的她,粲然一笑,“你将女孩子细心的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在她停顿的那一瞬,女孩的呼吸也随之停了一秒,直到莫林知毫无保留地表露出自己的赞赏,女孩才一个大喘气,紧接着开心的笑起来。
“以后多笑笑,要记住,爱笑的女孩运气永远不会差。”
“是!”
说完这一点,莫林知放下两份《见闻》,看着眼前10人,公布最后的结果:“除了1队的主笔和商务,其他人都过关了,你们可以跟着晚玉去旁边看看雇佣契约,没问题的话现在签字,明天开始正式开工。”
“至于你们两位,非常感谢你们今天的参与,我让人按照一天的工钱结算给你们。”
随着莫林知的话,晚香端出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两个荷包。
1队的主笔和商务是两个文绉绉的男人,他们看都不看托盘一眼,执着地盯着莫林知,显然是不服气。
莫林知见状,扯开嘴角淡笑了下,也不介意为他们解惑:“能过第一轮,就说明你们的能力都是达到了基础要求的。所以第二轮,我看的是团队协作,是各司其职,而不是个人才艺表演。”说着她看向应聘商务的人,着重点名,“尤其是你,作为谈判型人才,本该是协调内部矛盾的人,但是你却最先挑起了矛盾,关键手段还很不到家。”
说实话,这个商务,若是有能力在挑起矛盾后联合他人一起镇压主笔,让整个团队如期运转,那她是欣赏的。
偏偏他没有。
在职场,最重要的是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进而选择应对的态度。有句话是没错的: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两人闻言,脸上闪过懊恼之色,他们见莫林知一脸坚决,知道是没有回转余地了,最终只能拿上荷包离开。也不知道是不是破罐子破摔了,出门时,结下梁子的两人还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推了对方一把,全然不管莫林知还在场看着。
这种做事只图眼前爽快的性格,真的像幼儿园小朋友打架。
莫林知笑笑摇头,也算是开了眼界。
初步的团队搭建完成,莫林知看看时间差不多,就约了李程江一起去寻味斋。
说好要去试菜的。正好,路上还能和他聊聊《见闻》内容扩充的事儿。
目前,《见闻》的内容基本全是话本类型。将搜集来的真实素材加以改编,真真假假的混杂在一块,以此吸引人的注意力。但是,李程江擅长写话本不代表他只能写话本。之前,莫林知有翻到过他写的时事点评之类的正经文章,不得不说,很犀利。
但······也正是因为过于犀利,所以她有点明白,为什么李程江会放弃世俗眼中的“大好前途”了。
因为他又一颗过于正义感的心。
这样的人,适合当时事记着,不适合当政客。
甚至,可能等《见闻》发展到后面,和政治搭上关系时,李程江估计连《见闻》都要舍弃了。当然,至少目前,在她的把控下,《见闻》只会是一个娱乐型的平台。
所以,接下来,她想扩充的是“生活”类的内容。
类似某红书那样的。
在现代几家主流平台中,某抖/手过于娱乐化,且动态视频的模式不可能实现,而且,这种泛娱乐时代,也需要经济达到一定的基础才能有粉丝群体,现在的禹朝是远远不及的。
A站就更不用说了,等什么时候岛国把二次元苏出来并且远销海外再看吧。
所以到最后,其实反而是x红书的发展是最可行的。就把它当做一个生活灵感平台,可以分享趣事,也可以分享生活的智慧,从而培养大众对《见闻》的依赖性。
因此,接下来,莫林知想邀请各行各业的领头代表人物入驻《见闻》,分享他们的生活哲学。
下一期的选题她都想好了:从见证美到创造美。
没错,正好和“丽颜”的营销策划相结合~
所以人物都是现成的,不怕颜丽不配合嘻嘻~~~
莫林知和李程江详细说了一下自己对后续几期《见闻》的想法,然后问他怎么想。
李程江······自然是躺着想。
他昏昏欲睡地靠在引枕上,含含糊糊地赢了几声“行”“好”,也不知道到底听进去没。
莫林知才不管他,既然他都说好了,那自然是该做的都得做,于是图穷匕见地提出自己的要求:“那后续这块的内容你也连带着审核一下?目前这个主笔的能力是OK的,但是太老实了,文字缺乏煽动性,你多带带。”
李程江放下遮在脸上的袖子,睁开眼斜睨着某人:“你老实说,当初见到我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开心,开心给自己找到了一匹好用的牛马。”
“哦,不对,牛马还抬举了,应该说是驴,被你蒙着眼睛然后在这一圈一圈地拉磨。”
他说这话的时候明显是揶揄多过生气,所以莫林知也笑嘻嘻地安抚,还拿自己本人的经历亲身说法:“那你是合伙人啊,有钱拿的对吧,你看看我,工钱都没有的,我找谁哭去。”
李程江:“······你是不是忘了 ,我堂堂李家大公子,会在乎这点钱?”
“是是是,不在乎,但是人总要有梦想吧,你难道就想一辈子做个写话本的?《见闻》到最后是要发展成百姓的喉舌的,你就不想亲手推上一把,填上一块奠基石?”
“谁知道是不是真的呢。”李程江闲闲地坐起,指指自己,“看到没,因为你,寻味斋这顿饭我都快吃不下了。”
“啊,为啥?这都到跟前了!”莫林知配合地“大惊失色”。
“因为被你画的饼撑饱了!”李程江没好气地瞪她一眼,而后没忍住破功,两人齐齐失笑。
因为想起了上一次,老黄抱怨事情太多忙不过来的时候,莫林知也是先用美好蓝图给老黄洗脑,然后用“画饼充饥”这个典故来总结自己的行为,并且多多鼓励两人,可以多给下属“画饼”。
李程江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典故还是这么用,真是妙。
对此,莫林知只能笑得一脸高深莫测,心里默默吐槽:是呢,等你见过现代那些段子手大神们,只怕要上去引为知己。
两人说笑着敲定了《见闻》的下一步发展,正好,马车停了。
莫林知撩起帘子下了马车,然后看向眼前这座3层小楼。不似火锅店的红,也有别于白玉京的白蓝调,就是普普通通,比较典型的传统木质建筑。
但是能看得出味道应该是真的很能打,因为从衣着出行来看,进出往来的都是家境很不普通的权贵,能让这波见过世面的人频频光顾,酒楼没两把刷子是做不到的。
大致摸了个底,莫林知和李程江这才不慌不忙地往里走。寻味斋掌柜的早就等着了,见着两人进来,连忙迎上来:“我给你们在二楼留了个包厢,那我们现在上去?”
莫林知出门考察市场,从没有坐包厢的习惯,当下扫了一眼,随手指了个大堂的位置。
“招牌都上一份吧,分量可以按照正常的减半,吃不了。”莫林知说出要求。
掌柜的立即应了,传唤人来好生伺候着,自己亲自去了后厨。
小二给两人斟了茶就被莫林知挥退了,她不习惯被人盯着伺候。不过这茶有点意思,即便分不出产地品种,但是从这毫无涩感,清香冷冽的口感来看,应该不便宜。
莫林知把玩着空了的茶杯,有些玩味:“这个茶水如果不收钱,那我真的好奇他们的利润能有几成了。”
李程江是本地人,老饕客了,当即就解了她的疑惑:“大凉山的日月同辉,只有山顶那一片的茶树,每天经过12个时辰的暴晒,再经过12个时辰的霜冻才能有这样纯粹清冽的口感,千金一两。看我们的身份才单独送的。”
“难怪······”
如果是这样,那其实就不难理解了。
没多久,菜也上来了。
小小巧巧的碟子,每一碟基本就是一人一口的量,从冷菜到小炒到大菜,一共48碟。旁边有人经过,见到两人这一桌,立马也向掌柜询问是否可以上同样的,但是被掌柜以“内部人试菜”的理由搪塞了回去。
莫林知和李程江两人毕竟不是专程来吃饭的,将一桌菜都尝了个七七八八后,莫林知确定李程江已经有了大致的撰文思路,便叫来了掌柜,去楼上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