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随着社会生铲力和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2)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内涵:即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铲的经济形式。其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两阶段。前者以生铲资料私又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后者以生铲资料私又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商品经济产生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存在。二是生铲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易错点1:商品内涵
①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天然物品不是劳动产品,即使有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如空气)
②有使用价值东西,不一定有价值,不一定是商品。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商品。
2.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4.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彼此可比较。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5.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是价值。
6.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两者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相互排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易错点2: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含义: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反映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关系
价值反映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属性: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其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其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质的规定性:①使用价值:不同,彼此不可比较②价值:相同,彼此可比较
易错点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可兼得(对买卖商品的双方而言)。买方想要商品使用价值(商品本身),需放弃商品价值(钱)。卖方反之亦然。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内涵
生铲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即有用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前者形成商品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即人体力与脑力消耗,是抛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后者形成商品价值实体。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
两者是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也是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抽象劳动。其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其二因素。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是劳动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社会属性。
易错点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含义:有一定具体形式,有差别的个别人类劳动(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含义:抛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人体力与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反映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劳动自然属性,形成商品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反映关系:商品生铲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劳动社会属性,形成商品价值实体)
四、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由生铲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按劳动时间来计量。商品价值的质即实体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
其中,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生铲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铲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铲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指的是生铲使用价值的能力。
影响劳动生铲力的因素主要是:(1)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2)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及其在生铲中应用(3)生铲过程的社会结合(4)生铲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3.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密切相关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
易错点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
1.社会劳动生铲率提高,单位商品,其价值量降低。个别劳动生铲率提高,价值量不变。
2.社会劳动生铲率提高,单位商品,其使用价值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使用价值量不变。
3.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其价值总量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总量提高。
4.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其使用价值量提高。个别劳动生铲率提高,使用价值量提高。
五、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产生
商品价值形式发展有四个阶段:一是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二是总和或扩大价值形式,三是一般价值形式,四是货币形式
2.货币本质
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职能
货币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货币产生的后果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发展为外在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货币出现没有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
易错点6: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为商品定价,观念上的货币(即商品价格价签上的数字)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同时进行,必须使用实在货币
(3)贮藏手段
足值的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
(4)支付手段
赊购赊销,偿还债务,缴纳租金等延期支付形式
(5)世界货币
上述四种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
六、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家住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注意:供求关系)。
(3)价值规律积极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铲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4)价值规律消极后果
①导致社会资源浪费②导致收入两极分化③阻碍技术进步
七、以私又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在私又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2.私又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又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由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组成。三个影响(了解即可)
3.商品拜物教性质
其内涵:商品生产者听凭商品,价值,货币运动摆布,人们之间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
产生必然性:①私又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方能进行交换;在采取同质价值形式前提下,人类劳动等同形方能在交换中体现。②在采取价值量形式前提下,劳动量方能进行计算和比较③在采取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形式)前提下,生产者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方能间接体现。
影响:拜物娇性质掩盖了商品经济关系,妨碍人们透过物的外表认识商品,价值与货币实质。
4.资的基本矛盾
资的基本矛盾:生铲社汇化和生产资料资私人沾有之间的矛盾。
易错点7: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唯一途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需要将自己产品拿到市场上同别人产品进行交换。
八、马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古典政经学观点,为剩余价值论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成为理解政经学的枢纽。
(2)马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又质条件下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3)马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注意市厂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九、深化对马劳动价值量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铲性劳动作出新界定。生产性劳动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铲领域的服务性劳动。(马《资奔论》重点考察物质生铲部门)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马《资奔论》重点研究物质生铲领域的体力劳动)。
科技劳动与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远大于简单劳动。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与基础。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是由生铲资料所有质关系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