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本节很重要,可出命制题与材料分析题。其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必背)
一、科学的实践及其意义
实践性是马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基本观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其意义:
1.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建立了科学的,能动,革明的反映论
3.为科学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劲儿工作方法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结构
(1)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①实在性: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的人。实践主体能力包括自然,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认识性因素和非认识性因素。实践主体有个体,群体和人类三种基本形态。
2.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易错点1: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①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②人类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
客体主体化:①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②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一部分。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形式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政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补充,新增实践形式——虚拟实践(原因:现代通信技术发展)
①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社政实践:社政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文化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必背)
实践是认识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观点。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部分
二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新课题,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三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方法论及其意义
坚持实践第一观点,树立实践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二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易颠倒物质和意识关系,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说法和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
六、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①离开实践来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不了解认识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③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根本)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
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一是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易错点2: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先验论,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①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②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反映论,包括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①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认识问题②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引入实践,引入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八、从实践到认识(必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内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其形式:包括感觉,知觉与表象
其特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理性认识内涵: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其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两者的辩证关系:一是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二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三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内涵: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理性因素作用: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解释和预见作用等
非理性因素内涵: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与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
非理性消费作用: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易错点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对象(现象,外部联系)-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
理性认识-对象(本质,内部联系)-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九、从认识到实践(必背)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一是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二是认识的真理性只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从认识到实践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理论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必背)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2)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哦你好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